3个特等奖!征战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重庆队斩获佳绩
8月13日,记者了解到,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承办的第十一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全国总决赛近日在安徽合肥落幕。重庆赛区10支队伍征战全国总决赛,共斩获3个特等奖、4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创下重庆赛区参加该项赛事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
据介绍,本届大赛围绕“智慧·安全·环保”三大主题,重点关注前沿科学技术、公共安全健康等领域的科研应用与普及,考察青少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动手实践能力。
本届大赛设置创意作品和科普实验两类项目。其中,创意作品项目设置创意作品-人机协作(大学组)和创意作品-科技改变生活(中学组)两个组别,鼓励学生发现身边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设计系统模型,创作相关作品;科普实验项目突出任务驱动,将竞赛与科普活动紧密结合,引导学生面向未来,利用指定材料,自行设计并搭建装置,在指定区域完成预设任务。
在创意作品项目中,重庆邮电大学参赛队伍获得特等奖,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巴南育才实验中学校参赛队伍获得二等奖,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重庆市第七中学校、重庆师范大学附属城口实验中学校参赛队伍获得三等奖。
记者了解到,来自重庆邮电大学参赛队伍的作品《AI赋能画蜡人机协作平台非遗传承与演绎》,将AI技术与非遗技艺相融合,在保留传统工艺特色的同时,推动技术创新,以开放共享模式促进非遗蜡染的现代化传承与大众参与,从而实现文化保护与产业升级的可持续发展。
重庆交通大学参赛队伍的作品《沧海霸卫——仿生鲸鲨腮耙蝠鲼型水面油污清除装备》,针对海洋污染治理当中,传统溢油回收船效率低、成本高,人工清理更存在安全风险的问题,将仿生双结构与AI技术深度融合,创新设计出“沧海霸卫”装备,为海洋污染治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这一装备能像鲸鲨用鳃耙过滤浮游生物一样‘吃’掉水面油污。”重庆交通大学学生严凯新说。
在科普实验项目中,来自重庆市万盛职业教育中心的4支参赛队伍从材料轻量化、结构最简化等角度出发,在规定时间内设计制作小车,完成越障任务,最终获得2个特等奖、2个二等奖。
据悉,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自2013年举办首届赛事以来,累计参赛人数约69.7万人。本届大赛自去年12月启动,共设32个赛区,同时在香港和澳门地区设置选拔赛,吸引了5000余所大中专院校和中学的约8.2万支队伍、17.7万名学生参赛。
重庆赛区由市科协主办,重庆科技馆、市科协科技服务中心承办。在总结往届经验的基础上,大赛组委会将赛事组织工作与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深度融合,通过有效联动各区县科协、区县科技馆、教育部门以及大中学校等,持续优化赛事运行及管理机制,吸引了全市107所学校的1.5万余名学生踊跃参与,参赛规模和覆盖面均创赛区组织该项赛事以来的历史新高。
(受访单位供图)
九游会